科學傳播
武漢長江江豚繁育保種技術研究中心在水生所揭牌成立
“江豚時出戲,驚波忽蕩漾”,“磯下長川欲倒流,江豚出沒水禽浮”,唐宋詩人描繪的江豚出沒長江的美景,今年在武漢江段頻頻呈現。為更好助力長江江豚回歸江城,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添彩,5月22日,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與武漢市政府共建的“武漢長江江豚繁育保種技術研究中心”在水生所白鱀豚館揭牌成立。同時還舉行了院士科普工作室聯合科普活動。
中國科學院院士桂建芳,武漢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清華,武漢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陳明權,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長殷戰等領導出席。武漢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王玉珍主持揭牌儀式。
殷戰致歡迎辭。他表示,近兩年來,武漢市江段已先后多次出現江豚活動和停留,甚至游入到漢江,為江豚重返武漢帶來了希望。在水生所白鱀豚館,長江江豚已成功實現二代江豚繁育。在多方支持下,水生所將持續推動在武漢市規劃和建設“長江江豚國家文化公園”“中國 ? 長江江豚灣”。
王清華表示,武漢長江江豚繁育保種技術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優勢與武漢市區位優勢強強聯合,為長江江豚保護貢獻“武漢智慧”“武漢力量”,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將武漢市建設成全國性的鯨豚類科教基地。
桂建芳與王清華共同為研究中心揭牌。陳明權宣讀了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賀信。武漢市農業農村局與水生所簽訂共建合作協議。
當天,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和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聯合舉辦了以《守住江豚的微笑》為主題的科普活動,通過《江豚重返武漢,返回的不僅僅是江豚》科普講座、參觀白鱀豚標本、走進江豚飼養館等活動,為線上線下觀眾帶來了一場江豚和白鱀豚知識的科普盛宴。
“武漢長江江豚繁育保種技術研究中心”作為“江豚回歸江城”工作的重要內容,武漢市政府擬計劃4年投入450萬元用于中心的建設與運行。中心還包含“武漢鯨豚科普教育基地”,將進行長江江豚繁殖生物學、生態學、生物聲學、保護生物學等研究,開展相關保護技術研發、應用與推廣,推進鯨豚科普教育及社會公益活動。
此次活動由武漢市人民政府主辦,市農業農村局、水生所承辦,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協辦,同時得到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園林和林業局,市科學技術局,市科學技術協會和武漢白聚豚保護基金會的支持。
當天活動采取線上網絡直播及線下交流互動的形式舉行,線上共吸引600多萬人次在線觀看。據悉,武昌區禁捕辦協調武昌江灘、積玉橋、中南等商圈戶外大型顯示屏,直播守護江豚微笑院士科普活動。市教育局組織中小學生線上觀看,科普長江生態環保意識,豐富社會公益宣傳形式。參與代表表示,江豚作為長江水域的珍貴物種,不僅外形呆萌可掬,更需要我們的保護和關注,通過本次活動增長許多有關江豚知識,收獲滿滿。
揭牌儀式